2)第312章工业区_大秦工程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原本是打退一万余匈奴,说着说着就变成三万,再传几个人就变成十余万。

  另一个消息,就是丰收之日秦军就要攻打代国了。

  这让代国百姓差点哭了出来。

  然后突然有一天,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一张张纸,纸上画着北地的草原及黄河,还有匈奴被打跑及百姓有田有房在耕种的简画。

  代国百姓立时就崩溃了:

  这一方面是因为思乡之情……虽然他们是从南部迁往北地,但他们在北地生活了十余年早把北地当作自己的故乡。

  看到这些简图自然就勾起了回忆,于是就归心似箭。

  另一方面,则是所有人都知道代国不会有希望,不管从什么角度考虑都应该返回北地。

  于是此战还没开打,代国就出现楚国同样的状况:百姓开始流失。

  儒家有句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如果到了百姓要偷着逃跑需要看住管住的时候,这个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这当然是沈兵做的手脚。

  用的方法虽然与对付楚国一样,但有纸这种宣传武器在手又为什么不用?

  接着北地陆陆续续就迎来了返乡的百姓。

  沈兵也大方,那是来者不拒,而且按人口分田分地甚至还准备了种子。

  此时这些零散返乡的还只是少数,若有一天燕、代被灭后,可想而知就会有更多的百姓返城。

  到时云中郡就需要圈更多的地往九原郡发展了。

  但正所谓“万事开头难”。

  在迎来返乡高潮的时候必定存在“人地矛盾”。

  也就是返乡的人太多而地却已经分完了。

  到时多出来的人怎么办?

  难道让他们加入军队去匈奴手里把地抢回来?

  或者让他们饿着肚子等着大梁军去抢地?

  这些都不现实,发展是一步步来的,同时也需要时间。

  但这些对沈兵来说都算不上什么问题,因为他正需要劳动力。

  沈兵在云中郡以东地区又沿河圈了一片地,同样也是五里。

  这片地的驻军就少了些,每座城寨只两百多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兵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往南向就是云中郡的补给路线,一直都有大梁军巡逻守护,是以遭受攻击的可能也较小。

  这片区域与北面的农耕区不同,沈兵打算将其打造成工业区,也就是冶铁、打制铁器、另外还有织布的区域。

  这是一早就规划好的:

  工业区适合建在河流的下游。

  原因是工业用水有可能会污染水源,比如冶铁、打制铁器、造纸等。

  如果工业区在上游,那么河水往下一流就流进城里,直接污染城市生活用水。

  另外工业区还适合建在盛行风的切线或下风处。

  冶铁会排出废气,另外还有烧煤等等,被风一吹全灌进城内肯定不行。

  云中郡属于季风带,夏季盛行西北风冬季盛行东南风,这与西向的云中郡完美的错开。

  沈兵是这么打算的:

  既然一开始会出现人多地少的情况,那为什么不能将这些多出来的人直接转化成工人?

  近代西方进行工业化时,为了将农民赶出土地成为工人,还进行“圈地运动”。

  沈兵这是连赶都不用赶了。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