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九一六章 无暇是为假_鉴宝秘术txt下载全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等词表现美好的容貌,就连对佳人逝去的痛惜都称作“香消玉殒”。

  可见千百年来,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玉就是美丽的石头。

  既然只是上好的石料,那么,为什么国人对玉的喜爱保持了数千年呢?

  就从氏族部落说起吧。

  早在氏族部落时代,这种美丽的石头,就被认为是上天的恩赐,她能够接通天地,是众位神仙的食物,被高高的摆在祭坛上,等待神仙来食,自身也能仙福同享,寿与天齐。

  商朝帝王为了改变人们意识形态,将为神服务的玉转为君王专用,使臣民相信君权神授,古代的“玉”和“王”就是同一个字。

  而帝王所用的琮、钺等礼器也以玉为材料,在四千年前那种简陋条件下,只能用皮毛裹着沙子打磨,这些礼器至少要一年半载才能成形。

  这种艰辛和虔诚,更体现了从帝王到臣民对玉的崇敬。

  玉文化之所以能一直存在,就因为它被众派学说君子化。

  儒家说“君子比德于玉”,道家说“君子被褐怀玉”,可见古代文士将玉赋予了多么崇高的品德。

  其实这些印象,也是商周礼器属性的演化。

  玉石的光辉历史,另她在国人心中地位极其崇高。

  另一方面,人们迷恋玉石,也是出于对大自然的敬意,这种敬意不是砍伐之后的感恩,而是对自然之美的膜拜。

  这种敬意,就像西方人将黄金比作太阳。

  白玉内在又光华,但表现却含蓄。

  这种光鲜以平淡的方式,表现的十分绚烂。

  故宫玉研究者杨伯达如此评价:“它既不像宝石那样清澈透明,一眼望穿,也不像石头那样浑浊不透,坚硬干脆,它含蓄内蕴,生动而富有灵性,为文明时代华夏民族所继承。”

  玉的美,外有光泽,内有性格,代表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理念。

  人们对其自然魅力的追求,永世不衰。

  “小先生,您的话我信,但总要说个理由吧,不然难以让我那朋友心服口服啊。”

  老者苦笑道。

  张天元笑了笑,心道这位老者的朋友,只怕就是他自己吧。

  现在有很多人不好意思说自己的倒霉事儿,都说是自己的朋友或者亲人,倒也是令人有些啼笑皆非。

  他指了指那块疑似玉玦说道:“老先生,天然玉石,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瑕疵,您这块疑似玉玦,做得太过完美,以至于一点瑕疵都没有,这根本不似天然产生的东西。

  我们说说买玉,暴露你身份的一些事儿,在市场上说句话,或者一个小动作,也许商家就能看出你的道行如何……

  前几年,和田玉出现一股收藏大热,在世界艺术范围都造成震撼,这种刺激让很多人觉得有机可趁,还没啥专业知识,就敢买些玉玩儿,最后被商家忽悠的晕头转向。

  这些跟风的新玩儿家,有时候在市场上说句话,或者一个小动作,商家就能看出是冤大头。

  去珠宝城看看,有很多人买完玉,在大灯底下照,这就露怯了。

  不有这么句话么:月色美人灯下玉,在朦胧的月光下,美人会更美,因为有些瑕疵会被月色掩盖。

  玉也一样啊,灯光给它加分儿了。

  有些商家就抓这一点,不用日光灯,还掺些其他颜色的光芒,严重影响买家的判断。

  (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