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43章 殖民地战略_重生之第二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德军最终失败的因素。如果毛奇能有施利芬一样的狠辣,敢于像施利芬所原本计划的那样在比利时进行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并强征10亿法郎的军费,德国在进攻后期的物资供给将很有可能不会缺乏。而如果毛奇的性格能不过于谨小慎微,在俄军进攻东普鲁士的关头不将整整2个军的战力调往东线(实际上这批军队也没赶上至关重要的一战),而是去填补克鲁克和比洛之间的缺口;那么已经是强弩之末但却士气高昂的德军右翼便未必不能如愿拿下巴黎,而失去了首都的法国也将有很大可能会与德国和谈。

  不过。将德国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海军的发展,那就实在是本末倒置的观念了。英德之间的根本矛盾在于德国不断发展的世界贸易极大挤占了“日不落”帝国赖以为系的海外市场。以及这架近在咫尺的普鲁士战争机器正在朝破坏欧洲大陆实力均衡的趋势持续膨胀。提尔皮茨正是敏锐地看到了英德之间冲突的不可避免,预感英国将会在德国尚未完全成长起来之前,像普鲁士军方对法国的战争谋划一样发动一次对德国的“预防性战争”,所以才通过打造一支大海军的方式来直指英国世界霸权的最脆弱的核心维系——海权!在俾斯麦当政的时代,德国国力相对低微,还远没有能达到能颠覆英国世界霸权的地步,所以才有“没有海军的德国是安全的”这一论调的大行其道。而到了威廉二世时期,强大起来的德国已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那么发展海军也就成了重中之重。换句话说,如果德国没有海军,那么英国将能毫无顾忌的对德国恣意揉捏;而如果德国有了一支强大的舰队,那么英国同德国开战的风险将会呈几何倍数上升,因为舰队的损失是这个严重依赖海洋的国家所无法承受的!

  而在清英看来,除了这些林林总总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美国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国宣战!经过南北战争后半个世纪的和平发展,这个国度已经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变态的存在:她不仅拥有接近1亿的人口,还实现了超过英国人均工业化三分之一的恐怖进展,综合国力甚至比英法德三国加在一起还要强大!美国这个开挂一般的存在加入协约国一方,登时让深陷战争泥潭、被海量消耗折磨得苦不堪言的英法注入了一针极强的强心剂。大量来自美国的物资和军队源源不断地开向欧洲,协约国兵营得到轰然填充,实力得到急剧膨胀的英法对战争的胜利又充满了信心,以至于在协约国经受了俄国退出战争、并割让大片土地赔款60亿马克的重大打击之后,仍旧执意将战争进行了下去。

  通过历史不难看出,只要德国陆地战略正确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