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_大嶝见闻:“炮击金门”停止三十年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虞和平

  一

  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他在1884年中法战争后即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尝试“经营乡里”,力图为民纾困,可谓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刚刚于上年考取状元的张謇认为,中国失败的终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而清政府又无望可期,于是试图自己创办新学。但是办学需要大量经费,张謇便产生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于是年冬放弃仕途,着手筹办他的第一个企业—大生纱厂。

  为了兴办大生纱厂,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当时南通风气未开,集股办厂不为传统商人所认同,“一闻劝入厂股,掩耳不欲闻”,皆“缩首而去”;赴上海筹资两月,“不忍用公司钱”“卖字自给”,屡屡受市侩、猾吏嘲笑侮弄。他抱定“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宗旨,办厂3年半,“未支厂一钱”薪俸,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不懈,乞求于官府,周旋于商界,“千磨百折”,最终于1899年办成大生纱厂。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

  大生纱厂创办成功后,张謇接连开办了一系列的企业。到1907年时,他已创办了20多个企业,成为闻名全国的杰出企业家。此后,张謇继续大办企业。到1922年顶峰之时,张謇的企业发展到涵蓋棉纺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丝绸纺织、生活化工、轮船航运、公共交通、内外贸易、金融、通讯、照明、印刷、房地产、旅馆、农垦等15个门类近50家,成为资本总额3800多万银元、横跨农工商的巨大企业集团。

  张謇在创办企业的同时,还创造了独有的两大模式。一是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产业发展链条,他自述创业过程:“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垦牧公司;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二是创造了具有引领意义的企业管理模式,包括独立自主股份制度、以地方市场为导向、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按资按劳统筹分配、产学研相结合互动等。二

  在发展实业初见成效后,1902年,张謇着手兴办教育事业。为了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他制定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教育规划。

  在师范教育方面。他认为“师范为教育之母”,办学须从办师范开始,但开办师范需资较多,因此试图敦请官方为之倡办,于1901年、190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