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九章 重修元史之议_大明公务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引天主教,回回教入儒门之中。

  既然有朱元璋的倾向,不能用行政力量诛少正卯。那就用另外的办法,儒家有极致的包容性,在这一点上,方孝孺从来不觉得儒家会输。最差的结果,不过是儒门之中又多了一派而已。

  子学,经学,理学,气学,心学,永嘉之学,已经太多了。不在乎再多。

  当然了,方孝孺消极应付,并不代表,方孝孺什么都不做了。其实方孝孺私下里收集何夕所有学说。为的就是学透了,揉碎了。嫁接在儒家的体系之中。就好像其他各类学说一样。

  这也需要很大的工作量。

  ------

  “不错。”乾清宫之中,朱元璋召见何夕,夸奖道:“你算是明白其中三昧了。”

  何夕说道:“儿臣有父皇点拨,如果再冥顽不灵,岂不是榆木脑袋了。”

  朱元璋笑道:“你如果以为这一件事情,就已经结束了,那就太小看某些人了。”朱元璋随即让徐正将一叠奏疏拿过来。说道:“你看看。”

  何夕接过来一看,这些奏疏全部是关于重修元史的奏疏。

  何夕一一翻看。

  有很多意见。

  有觉得朝廷已经修过元史了。乃是宋濂主笔,各家名士参与。谈不上尽善尽美。但如果而今朝廷出尔反尔,恐怕不好。

  何夕觉得,这大概是原本修元史那帮人的徒子徒孙。宋濂豁达,方孝孺也算君子。对重修元史能看得开。但是并不是每一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即便他们能做到,他的子嗣弟子却未必能放下来了。

  不能眼睁睁看着何夕踩着他们上位。

  还有一些支持重修元史。

  但是并不支持何夕这样大动干戈。觉得只要抽一些翰林,重新修订便是了。

  有一本奏疏,很有意思。支持何夕的意见。只是做出小小的修订,认为,重修元史这一件事情,应该挂在翰林院门下。

  这一本奏疏,真是过河拆桥,上树抽梯之典范。来了一个移花接木,将何夕的提议全部笑纳,但是何夕想要的东西,一样也没有。文人的肠子都转了不知道多少个圈。

  何夕一看,这奏疏是翰林院刘三吾所写。

  一下子明白了。这是给翰林院争夺权力啊。

  几十封奏疏,何夕好一阵子才看完了。

  朱元璋见状,微微笑道:“有什么想法?”

  何夕说道:“有些不方便。”

  朱元璋有些奇怪,说道:“怎么不方便?”

  何夕说道:“我们那个时候有报纸。将文章上报,就能广而告之。而今这几十封奏疏,我是不是要写几十封奏疏论战?”

  朱元璋哈哈一笑,说道:“报纸的事情,现在还不是时候,将来再说。不过,你说不方便的地方,朕给你一个方便。”

  何夕说道:“陛下的意思是?”

  朱元璋说道:“朕好久没有开经筵了。”

  所谓开经筵,就是给皇帝上课。明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