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二章 经义取士不可动_大明公务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像与你说的不一样。”

  这里的大选,并非选举。而是选官。

  朝廷官员任命也是有一定章程的。当然了,而今的章程很乱。不成体系,一方面是大明刚刚建立,没有什么成例可以依靠。另外一方面,是什么规矩都不可能约束朱元璋。

  朱元璋很多举动,就将所谓的章程给改了。

  故而,洪武十五年,很多东西,都是一变再变。就连科举这么重要的东西,都经历,办科举,废科举,兴举荐,而今又商议重办科举,至于其他方面,更是变化太多了。

  连丞相都废除了。

  大明洪武前期唯一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一直在变。当然了,这种变化在洪武后期渐渐少了。在太子死后,更是进入收尾之中了。

  这是另外的故事,这里不提。

  洪武年间用人方式,也大有不同,最多的依然举荐。就某大臣举荐某人为某官。这样做有好处,也有坏处。

  那就是结党营私的事情太普遍了。

  因为举荐出仕,他身后都是有恩主的。有恩主有势力,就有底气。不是他一个人。在遇见地方上有什么问题,也能求救于恩主。最大的坏处,就是结党营私了。

  当然了,朱元璋也用过其他方式。

  考试就是一种。但是吏部主持的考试,是资格考试。比如要任命一批县官,就看资历,选拔一批人,考试一下,筛除一些,然后任命。太子说的抓阄,就是这种考试之中。

  但是更多是,朱元璋直接任命。

  天下大部分官员,都在朱元璋的心中记着,比如这一次将张度忽然调过来做煤铁司郎中。这就是圣心独运。没有与任何人商量。

  何夕说道:“正是,在我想,如果朝廷要任命某官,需要提前在报纸上公布。公布要求,比如几品,需要什么资历,任何吏部选可以推荐一些人。某些大臣们,也能推荐一人选。有名额限制,也可以让人自荐。然后吏部主持考试。考题与所任的官职有关系,然后让所选官员上级,来判卷。最后得出谁来担任。”

  “你觉得如何?”

  姚广孝听了,首先想到的是,如此一来,皇帝活动余地就很大了。大臣任命之权,今后就有得争了。其次就是这一件事情太麻烦了。

  因为这里面牵扯的东西太多了。

  首先,就是资历,怎么确定资历?其次,考试怎么考试?须知,考试这个制度最大问题是舞弊。

  大明一年要任命多少官员,如果用这个办法,这种考试从年初到年尾,都不会停,而数千人的大考,还能作弊的。而几个人,几十个人小考,不引人瞩目,作弊就更加简单了。

  但是姚广孝内心之中,也有一些感动。

  因为他看到何夕的初心。

  他想要的是,一个人可以不成为任何派系的人,也能一步步成为大明重臣。如果大明朝廷内部,没有所有的蝇营狗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