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八十六章:改革红利_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偏远地区考生名额,就要削减江浙、顺天等处的名额。”

  “这样一来,势必要有学艺不精,鱼目混珠之人,真正有学识之士,却因名额问题,与功名失之交臂。”

  “如此,不仅会让朝廷蒙受损失,也是对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子的不尊重!”

  “还请陛下,切莫随想随做,要从时势考量啊!”

  朱由校闻言,睁开眼睛,瞥向下头,不悦道:

  “爱卿这意思,是说朕想一出是一出,没有看江浙地区考生的情况了?”

  “臣不敢!”

  “不敢——”这样的话,朱由校真是听得多了,冷哼一声,也懒得再多说什么,转头问:

  “今日就做个决议出来,再拖,殿试可就要来不及了。”

  语落,群臣再度开始嗡嗡议论。

  魏广微和刘宗周、黄世斌等人,代表的是两个阶级,也是两种四路。

  从道理上,这两种思路都对,究竟听谁的,就不仅仅是道理的问题了。

  首先,魏广微代表的不仅是偏远地区考生,却也是魏党,是皇党,是按照皇帝的意愿,提出自己的看点。

  而刘宗周等人,就趋于保守,甚至提议恢复东汉制度,以保证江浙、顺天府的科考地位。

  暗中,这其实也是维护江南士子和财阀集团的利益。

  这个争论,其实在宋朝时候就有,从砸缸时代开始,司马光就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动嘴皮子的辩论家。

  在实操层面的政争中,司马光也取得了南北之争的胜利。

  作为继欧阳修之后在大宋中枢的另一个江西人,王安石在新政中也曾有为南方考生代言的改革措施。

  但反变法的司马光当政之后,尽除王安石新法,最终为“西北士人”争取到了科举制中的名额保障。

  尽管未全面实现“分生录取”的政治理想,但宋朝在科举制度上,先期实现了齐、鲁、河朔诸路与东南诸路的分别考试。

  要是这回大明的科考制度,提前迈入分生录取这条路,可以断定的是,江南会遭受重大打击。

  自宋以来,一直秉承的“国家取士,唯才是择”这一原则,将被彻底打破。

  当然,作为皇帝,朱由校最看重的还是分生录取制所带来的诸多政治“红利”。

  从后世就看得出来,康熙实行“分省录取”后,对落省份有多大帮助?

  改革之后,曾经打零蛋的甘肃一省,在有清一代竟出了二百五十五名进士。

  不出意外,江南在改革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但由于江浙等处整体基本面过于强大,在清代的前一百年,还是保住了第一的位置,尽管已经相当勉强。

  总体上看,康熙在实行分省录取后,在整个清代,北方省份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原本江浙等省在科考上的垄断被打破,河北、山东居然冲到了三四名,河南、山东也排在六七名。

  从总面上来看,江浙虽然排在第一,但一旦引入了人均数据,就会发现,实际上,江浙才堪堪排在第十。

  每百万人口中,江浙的进士还不到一百人。

  这也就是说,实行了分省录取后,曾经的科考垄断大省,在鞑清一代,一万人都轮不上一个名额。

  有意思的是,江浙的这一数据还在逐年下滑,到了晚晴时候,甚至还要低于贵州…

  朱由校觉得,分省录取是科举制度必须要有的改革,而且从时期来看,几十年后的康熙时期,就已经很成功。

  放到自己的天启一朝,朱由校当然有信心将分省录取制,发展成朝廷笼络士子的一张王牌。

  当然,这也是从根本上打破如今东林士子满天下的手段!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