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0章 生态难民_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树,到现在也有好多年了。”

  良田被蚕食,房屋被掩埋,群众无法生存,背井离乡,沦为生态难民。

  田英用手臂蹭了一下郭山,忙不迭的说道。

  郭山心头一凛,和妻子对视了眼,以为是来借钱的。

  从大哥的表情中,郭阳能看出这是他珍藏了许久的卷烟了,也许在他的心目中是全国最好的卷烟了。

  两人都颇为惊讶,开公司?再想到院外的汽车和跟在一旁的司机。

  跟来的村民也纷纷说道。

  “大哥,雨禾村已经不适合居住了,要不我在县内给你找个其它地方吧。”

  县城。

  郭山一口接一口的抽着烟,妻子的话戳到了他的痛处,现在还留在村里的大都是些老弱,栽树的队伍也越来越少。

  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土壤盐碱化面积扩大,部分灌区弃耕,沙生植物死亡,沙丘活化……

  做好了不一定高升,但搞砸了是肯定会被记住的。

  “小弟,你给我说说你在九泉做些什么?此前只有小霞去学校从伱老师那里知晓了些情况。”

  郭阳不假思索的答应下来,刚好他也想了解下这边的沙漠化情况,治沙可也是积累自然能量的好方法。

  县里顿时忙碌了起来。

  郭阳摇了摇头,这辈子能不抽还是不抽吧。

  郭山默不吭声,起身翻箱倒柜的找了一会儿,才找出半盒有些干燥的‘黑兰州’。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很多老百姓们早就通过各种方式自发迁移,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身影。

  但沙漠化的治理不是短期内能见到成效的。

  绿洲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

  “我还记得,以前为了防沙,父亲和长辈们自愿去栽树,常常要走三、四里路。”

  这才确信小弟确实是发达了,脸上满是欣慰的眼神。

  出于某种考虑,市里便做出了生态移民的决定,针对的是无能力搬迁的农户。

  田英顿时就不干了,带着怒气质问道:“郭山,现在大伙儿谁不是想方设法的去投奔亲友,好不容易小弟出息了,我们有了奔头,你却矫情了起来。”

  “郭山,郭山。”

  “山子啊,我们来主要是想请郭阳帮个忙。”

  但老宋却接了过来,并跟着劝了句,“老哥啊,老板在九泉的事业很大,过去就可以享福叻。”

  去年7月,一份调查材料上的批示,瞬间让不少人紧张了起来。。

  绿洲内90%的水量都用于农业灌溉,不合理的灌溉,导致上游来水量减少。

  “有些老人宁愿死在这里,也不愿迁移。”

  村里的人均负债都快达到2000元了,压力太大导致外迁的人更多。

  从祖祖辈辈生存的故乡迁移到完全陌生的另外一个环境,无论是心理、语言、文化,还是生产和生活都大不相同,这些人能适应吗?

  正当这时,院里有人在叫门。

  寒暄了会儿,庆叔才道出了来意。

  西北偏僻角落,往日无人问津的小县城突然成了热点。

  “小弟,抽烟不?”郭山找出火柴点上卷烟,又问道。

  庆叔叹息道:“唉!大伙儿都拿不准疆省那边的情况,就想来找郭阳打听打听。”

  “小弟,我还是想留在民勤,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

  小霞是大哥的女儿,前年也考上了兰市的师范学校,也是颇为内向的性子。

  “庆叔,这事交给我来办。我跟着联系一下县政府,了解一下具体的移民政策。”

  郭山抽着卷烟,烟雾缭绕的笼罩着他,“心有不甘啊!”

  郭阳沉吟了会儿,“情况一时半会儿说不清,但我在九泉开了公司,急需人手,你们去刚好可以帮上忙。”

  “大多用的是直接从树枝上截取下来的小段树栽子,选择下湿地挖坑,然后把树栽子插进去,踩实就行了。”

  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称为“自然外流”。

  有些地方也称之为生态难民。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