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四十八章 辽东大捷_大明第一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地。

  李善长那么能耐的一个人,竟然都有点招架不住。

  他不得不奏请朱元璋,给胡惟庸加了参政衔,然后将超过半数的公务,分给了汪广洋和胡惟庸,可即便如此,老头子的皱纹也一天比一天深。

  张希孟这边同样不轻松,他给门下省谋到了巨大的权柄。

  但仅仅是给百官建立档案,就一直忙活到了现在,还仅仅是八成而已。

  不是下面人怠惰,实在是忙不过来。

  原本存在吏部的档案,仅仅包括九品十八级,非正式官吏,根本不在其中。武将也不归他们管,更不要说拱卫司这些衙门了。

  到了张希孟这里,不得不悉数收回,同时还要把十倍数量的书吏纳入其中,武将也要管过来,甚至各级学堂,表现突出的学生,都要归入门下省的卷宗里。

  刘伯温,姚广孝,这都是多大本事的人,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他们也只能徒呼奈何,除了拿出愚公移山的劲儿,别的办法是一点也没有。

  别忘了,张希孟还要负责修史。

  浩如烟海的史料,内容复杂无比。

  虽说下面有一堆大家名儒,张希孟依旧忙得不可开交。

  而且这还不算最麻烦的,张希孟从朱元璋手里忽悠来了几百万两金银,要投资船厂,要对外航海,探查海外的情况。

  船队出去,哪怕到最近的琉球、倭国,也要几个月时间。

  没有足够的前置作业,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说,这两年多,基本上都是在繁杂而琐碎的忙碌中度过的。

  张希孟如此,朱元璋如此,大明王朝也是如此。

  幸运的是,到了今天,也差不多开始收获了。

  朱标回京之后,除了早晚去朱元璋那边问安,多数的时间,就是到张希孟这边,看看国史馆修书,了解下门下省的卷宗整理情况。

  另外还有针对百官的考评,就在今年到明年上半年,也就是朱元璋御极十年之前,要完成一次规模庞大的考试。

  所有官吏,自上而下,挨个过关!

  包括张希孟在内,都要写一份自我剖析,然后交给朱元璋。让老朱决定他的去留。

  如果朱元璋一时生气,那么完蛋了,张希孟就只能乖乖滚蛋。

  这玩意的恐怖程度,简直比封神榜还吓人几倍。

  文武官吏,谁也跑不掉。

  朱标看着都觉得头皮发麻,不寒而栗。

  “先生,我刚刚查阅了北平官吏的情况,这里面说有三成以上,是元廷遗留的旧官,以我的了解,只怕还要更多,应该有四成,这里面还有不少私自改名的。”

  张希孟并不意外,眼下既没有国家反诈,又没有人脸识别,那些元廷老吏,换个身份,到别的县,重新考个身份出来,根本没有难度。

  还有,原本元廷的控制就不严密,卷宗档案,乱七八糟,现在大明立国,花了这么长时间,也就是初步建立起来一套体系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