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06章 教育兴国_末世帝国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门拉皮条,也能有用武之地。

  而权贵士大夫皆可蓄养门客食客,太子也不例外。如百里燕、高勋,便是赵逊门客,范涛则是相国公叔阔中庶子,而公孙岳更是当年咸王太子时的中庶子,助其登基后,一跃成为独揽大权的丞相。

  而今赵安陵、宗伯泰也可视为百里燕门下门客,不过这种关系,较为平等,至少百里燕从未将二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

  可以说,门生食客投效座主,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奔一个好前程。

  当下既没有科举制,也没有定期遴选制,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依赖于贵族阶层自己的代际更新,子承父业,孙袭祖制,一代一代往下传。

  因此权贵手中握着极荣华富贵和人事举荐权,但凡想要出人头地,只有投效权贵门下,一旦座主日后得势,其下门人必然受到座主的举荐,一跃入仕途。

  而由此带来的弊端也很大,其一人才参差不齐,并没有统一的衡量考察能力的标准,由此导致许多权贵家中门客食客众多,而真正能够办事的很少。由此导致机构臃肿,大量物力被用于豢养食客。

  座主一旦得势,势必到处安插自己的门客,而这些门客并非都是合适的人才,许多都是只会耍耍嘴皮,而无实干之才的饭桶。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行政问题将成为巨大的隐患,如贪赃枉法,泄密卖国等。

  其二门客之中不乏有才之人,但因座主各种问题,或是不被重用,或是被埋没者众多,众多人才分散于士大夫贵族阶层家中,而不能投入国家运转,既是国家的损失,同时也极大浪费了当下有限的人力资源。

  当然,并非门客制没有其可适性,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青铜时代,人才无疑是稀有的,是贵族制度和体制不完善必然的结果。

  西寰以太子名义大量蓄养门客,大有另起炉灶,重新搭台唱戏的打算。

  这些食客其中不少为晋国人,实则都是以门客名义,从晋国选拔后,转移至太子府的能吏。这些人名不见经传,都是范涛亲自遴选,从晋国各郡征募青年才俊送往咸国,试图日后将咸国宋国化,从下邦变成附庸。

  下邦是比之附庸,不同在于下邦还是独立诸侯国,朝政税收拥,内政外交用兵有完全自主权,上邦有驻兵权,并可向下邦索取贡品。

  而附庸则彻底沦为傀儡和保护国,丧失一半的内政权和税权,相国甚至太尉由宗主国直接任命,都城驻扎宗主队。

  宋王前番会盟,相国、太尉、大司马等内阁众臣无一随行,究其原因,相国、太尉被晋国把持,宋王离境自然不可能没有心腹留守国内,故而大司马旷硕留守国内也就顺理成章了。

  西寰以门客名义豢养晋人,无非是想日后太子登基,任用晋人为官,而后逐步换血,直到彻底把持朝政,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