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01章 孤有这么流弊?_大汉从吹牛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负责,所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更重一些。

  王不饿突然想到了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其用意是好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部门的权力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一系列不受控制的影响。

  张良说的也有道理,是人就会犯错误。

  若是真有官员因为得罪人的原因而被故意针对,那未免也就太惨了一些。

  对于官员本身来说是惨,对于自己来说,当然是不希望这种好官员被埋没。

  王不饿继续的想着应对的办法。

  考核,不能全部都是固定形式的,这样会让更多的官员们提前有所准备。

  而对于官员的考虑,就必须是具有隐蔽性的,突袭性质的考核。

  只有在官员不知情的前提下,才能看到最真实的情况。

  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微服私访,亲自去看。

  但天下那么大,显然是看不过来的。

  若是单独组建一个部门,又需要防止权力过大。

  那么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轮转制,让负责前去考核的官员,在出发之前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这样自然能够避免一些勾结的现象。

  若是为了图稳,可以多派几个人去,相互之间分批过去,相互不知道彼此,只有多者得到的答案相差不大,才能证明是真实正确的。

  但是……

  很难……

  王不饿有意推举科举制度,但一项制度的形成,不可能是一两年就能搞定的。

  现在连学舍都还没开始建造呢,所以,哪怕现在就开始建造,第一批参与科举的人,至少也得是在十年之后。

  所以现在的汉国,用的依旧是察举制,只不过现在的察举制还没有达到最完善的时候。

  基本上就是地方官员负责选拔,这个流程也就是一级一级的往下走。

  汉随秦制,现在在行政方面还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依旧还是延续了秦朝的制度。

  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十什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十乡为一县,十县为一郡。

  有些地方可能没按照这个走,但大多数都是这样的。

  每三年每个里选出一人,然后亭长对这些人进行考核,从中挑选出三人,于当年下半年报到乡里面,年底之前,乡有秩(管大乡)、乡啬夫(管小乡)再从通过第一轮选拔的三十人中选出五人上报各县。

  次年各县要对这五十人进行更加细致的考核,而这个过程长达一年之久,最终选出不多于五人上报到郡里。

  到了第三年,郡守再用半年的时间去复审挑选,从五十人中,挑选出合适的人上报到洛阳吏部。

  吏部基本在年初就通知各郡考核的时间,反正是在第三年下半年。

  这时候各地挑选出来的人才会前往洛阳进行最终的考核。

  就是论策,给你一道题目,答对了可以为官,答不对哪来的回哪去。

  郡守推荐没有名额限制,如果他愿意

  请收藏:https://m.kk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